試述福州柔遠驛海絲文化
作者:林文昇 陳守強
福州的柔遠驛,又叫琉球館。
福州海絲文化歷史悠久,后來受大航海時代和海禁政策等歷史因素影響,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最直觀的結果就是柔遠驛變成琉球館。借用這兩個名稱,可以把福州海絲文化分為柔遠驛海絲文化與琉球館海絲文化。前者代表的是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以及后來的一段時間的海絲文化。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即明朝中期之前的海絲文化。后者代表的是在“大航海時代”東南亞各國被殖民以后的海絲文化,即明初開始的、主要體現為以琉球冊封、進貢貿易、求學為主的,其他國家進貢貿易為輔的海絲文化。前者,可參考文獻有《后漢書》、《西洋蕃國志》、元朝的《馬可·波羅游記》、福州民間文學《閩都別記》、各朝正史零星記載以及私人著述等等。后者可參考文獻比較多,尤其是以明、清兩朝冊封琉球的《使琉球錄》為主的文獻資料。
建成于明成化年間的福州柔遠驛最后演變成琉球館就是這段歷史的經歷者、見證者。
(一)
福州柔遠驛海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后漢書》就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的記載。后漢,即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交趾,宋《異域記》:“交州,按《輿地志》曰:‘周曰駱越,秦曰西甌,故曰甌越。漢曰交趾,杜氏《通典》曰安南’”?!吨T蕃志》:“交趾國:交趾,古交州”。有人注釋“舊交趾七郡”還包括了兩廣,也就是說當時包括廣東、廣西的進貢通道也是通過福州這個海絲文化的中樞前往帝都的。東冶,也就是福州。故柔遠驛海絲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在地名方面,福州有很多地名飽含著濃濃的海絲文化元素,比如上元、象園、塢尾、打鐵墩、甘棠港等等。
上元,現在叫象園街道的這塊地方,二十世紀初以前不是叫象園,而是叫上元,文獻資料上,有時也寫成上王。上元和象園是兩個不同的村莊,但兩者都是充滿了濃郁的海絲文化元素的地方。上元,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記載:“弘治十一年間,鎮(zhèn)守鄧太監(jiān)利夷貢之便,改易從古舊河,竟將上王地方,鑿透大江,名曰新港”,“夷貢之便”也就是說為了方便外國船只前來進貢貿易的。開挖新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害關系。乾隆《福州府志》載“弘治間,鎮(zhèn)守鄧太監(jiān)惑番舶厚利,于上王地方鑿新港,徑趨大江,舊河淤塞。河口以東,民日敝”,這里的河口是指閩江進入內河的河口,大約位置就是今天解放大橋周圍,河口以東大致范圍就是小橋、打鐵墩到新港這一段,就是說開挖新港后,經濟上,導致舊河口一帶的經濟蕭條了,軍事上,受到海寇的威脅。所以新港開挖后,許多官員不斷提出反對的意見,“至是,蕡上疏陳新港六害,乞塞之,以甦地方,弭??堋Tt下鎮(zhèn)巡,興工填塞”,這樣就有了之后的挖了,堵了,潰敗等等一大堆事情。為了開挖新港,不顧它給當地人帶來的傷害,足見番舶帶來的厚利誘惑力實在太大了。
象園,舊址在南公園對岸、打鐵墩港南岸、“電光廠”那里。據史料記載,西洋方向的主要貢品中有大象,商業(yè)貿易主要是珠寶、香料等。進貢團隊選擇在福州上、下船,進貢的大象在福州上岸,于是就有一塊關大象的地方,這塊地方就被人稱為象園。大約在上世紀初,福州建電力公司,征用了象園等村莊,村莊整體搬遷,估計是安置在上元這塊地方。于是,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地圖上象園的村名常常與上元混用在一起。
柔遠驛海絲文化元素表現在民間文學里面的故事就更多了。如在《閩都別記》里就有大量的與海絲文化關聯(lián)的故事:“麻喇國叛華人歸籍”、“燭陰國、火幽國、大人國、鬼國、極南之渤泥國……”這些來自民間文學里的故事,都說明了早在明朝以前,柔遠驛海絲文化元素就已經深深地扎根到福州的民間生活里。
(二)
三大水系是海絲之路的基礎。明朝的時候,福建市舶提舉司先是設在泉州,到了明成化年間,不得不移到福州。有人說是因為琉球進貢從福州走,所以才移到福州。這只是說對了表面的現象,沒有說對真實的原因。其最大的原因是福州處在海運與河運相連接的中樞點上。
福州的河運靠的是三大水系,即閩江水系、富春江水系和大運河。根據文獻資料記載,無論是元朝的馬可·波羅,還是明、清各位琉球冊封使節(jié),他們所走的路線,都離不開這三條水系。而泉州因為不在這三條水系上,要進京進貢最后還得經過福州,所以不方便進京是最后市舶提舉司不得不遷移到福州來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去杭州,還是洛陽、開封、北京等地,水運顯然比陸路方便多了,正是有了這三大水系,內河水運航線與海上水運航線才有機地整合成為一條完整的海絲之路。明成化年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八獭庇矛F代的語言說就是水上航線,也就是古人常走的、熟悉的水上路線,即海絲之路海運部分的線路,故有“自福州西南行十晝夜可至”之述。不論是從東洋來的,還是從西洋來的,他們先到達福州,然后,逆流而上到浦城,最后到達南宋京城杭州。杭州的大運河是進貢團隊前往洛陽、開封或北京的便捷的交通干道,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可查的。
柔遠驛海絲文化的衰退。后來,世界迎來了大航海時代,西洋方向許多國家被歐洲列強殖民,加上明、清兩個朝代的海禁政策,使福州曾經輝煌的海上貿易慢慢地衰落了。而明洪武永樂年間,在福州的東面,明王朝又增加了一個琉球藩屬國,而且琉球王國特愛進貢,四年進貢一次嫌間隔時間太長,一定要一年一次,結果頻繁的朝貢讓明王朝都受不了,于是規(guī)定為二年一貢。進貢貿易、加上冊封文化、求學的留學生等等,還有個別來自西洋方向的貿易,于是產生出了這一時期的海絲文化,即琉球館海絲文化,這就是柔遠驛海絲文化與琉球館海絲文化的演變過程。
(三)
琉球館海絲文化只占海絲文化一小部分,柔遠驛海絲文化才是福州海絲文化的重要部分,涉及的時間也長。但是,由于柔遠驛海絲文化留下的文獻資料較匱乏,故現在說起福州的海絲文化有點主次顛倒,而且也忽視了與琉球館海絲文化同一時期的、福州與其他國家通過海絲之路進行的貿易。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年代久遠和缺乏文獻資料所致。
柔遠驛海絲文化距今年代已經久遠,如果僅以宋、元兩朝來說的話,至今都有千年的時間了,而一些民間流傳的傳說經過一代代的傳遞,聲音也越來越微弱,可信度也有意無意地、逐漸衰減到近乎零,甚至達到說出來都沒有人敢相信的地步。比如象園地名,傳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周邊村莊的大人們,還都跟小孩說象園是圈養(yǎng)東南亞國家來的大象的地方;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后,有的人就把它說成是養(yǎng)私人寵物的地方了。其實,到了明嘉靖年間的時候,古人對柔遠驛海絲文化的印象就已經開始模糊了。所以,龔用卿在《福建市舶提舉司志》的序中特意寫道:開挖新港是“督理蕃市之事,然不專為琉球設也”,說明到他那個時代,柔遠驛海絲文化影響就已經開始衰退了。盡管龔用卿特地給人們提了一個醒,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后人尤其是當今的人們,還是把開挖新港,說成是為琉球的二年一貢的事情而為之,這是不對的。福州解放大橋附近有個叫塢尾的地名,那地方過去就是造船廠的船塢。據文獻記載,那地方“中深而下,為塢以頓舟”。但是,到了明萬歷年間,受海禁政策以及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影響,西洋的商人來福州的少了,導致造船業(yè)不景氣,冊封舟也是好幾年才來一次,所以整個船廠的地盤都被人私下賣掉,用于挖魚塘養(yǎng)魚。以致到萬歷年間,夏子陽冊封琉球的時候,為了這個造船的場地,還給當地人打了一場官司。后經“閩縣尹尹君遂祈審勘驗明白”證實這是官地,所侵占的地才得到返還,并立碑以示后人。夏子陽感嘆道:“吁!以官地而指為民地、以民占而反稱為官奪,則指鹿為馬何異乎!余故詳著以告后人,且以見齟齬者之悖謬,類如此云?!彼允艽蠛胶r代的影響,加上時間的久遠以及留下的文獻資料匱乏,是模糊柔遠驛海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研究福州歷史的人也覺得奇怪,為什么柔遠驛海絲文化的資料這么匱乏?也就是說明朝初期之前的記載柔遠驛海絲文化的文獻資料為什么很少?根據古籍資料記載,柔遠驛海絲文化資料匱乏的事情,古人早就有這種感覺。如《西洋蕃國志》說:“下西洋似非鄭和一人,鄭和往返亦似非一次,惜乎國初事跡,記載闕如,茫無援據……”。造成柔遠驛海絲文化文獻資料匱乏的這種情況,估計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文人不想寫。古代人重文輕商,文人人生目標是科舉,對稀奇古怪的東西,未必感興趣。尤其是人們認為“無商不奸”,因此奸詐之人做的事情,很少人愿意為之留下筆墨,是可以理解的。
二、懶得寫。這從琉球冊封的故事里,可見一斑。琉球冊封是從明永樂年間就開始了,但是,直到嘉靖年間陳侃才寫了第一個《使琉球錄》后,才有后來的《使錄》流傳下來。而之前的冊封使節(jié),或寫了但只留在石碑上或其他場合,更多的是沒寫,總之就是沒看到。
三、戰(zhàn)亂。從宋朝到元朝,到明、清等朝代,歷經戰(zhàn)亂歲月,即使有一部分寶貴的文獻資料,經過這些時期,能保留下來的東西就更少了。
四、人為的銷毀。人為銷毀的事情遠的就不說了,就以鄭和下西洋的事情來說吧。鄭和七下西洋留下了大量的有系統(tǒng)的文獻資料,而且還有官方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按理說這樣的資料該是萬無一失的。可是,據文獻記載這些資料到了成化年間就被人燒毀了,如“兵部尚書項忠令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復令檢三日,終莫能得”。當時的人們認為下西洋既浪費金錢、人力,又沒有得到什么好處,不應該再繼續(xù)下西洋了,應該把這些資料“毀之以拔其根”,官方文獻尚且如此,民間文獻的命運又能好到哪里?
今天我們對柔遠驛海絲文化時期的福州知之甚少。故只能從諸如元朝的《馬可·波羅游記》、清朝的《閩都別記》等文獻資料中,管窺興旺發(fā)達的福州柔遠驛海絲文化之一斑。隨著網絡的發(fā)達和更多的國人走出國門,也許會發(fā)現更多的記載福州柔遠驛海絲文化的歷史文獻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