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盜火者嚴復
嚴復(1854—1921年),字幾道,名傳初、又陵,后改名復。福州人,馬尾船政后學堂畢業(yè)后留學英國格林尼次海軍大學,回國后先后在馬尾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任教,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選用道員”四品銜,升為水師學堂總辦?!凹孜鐟?zhàn)爭”后,鑒于清政府的腐敗,致力于翻譯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警醒國人奮發(fā)圖強,一時風靡全國,被推為“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還有《支那教案論》《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名學》、《社會通銓》《法意》《名學淺說》《中國教育議》等十余部譯著和《辟韓》《上光緒皇帝書》等大量著作,參加維新改革活動。
勤奮學習造詣深
嚴復學習勤奮。他自幼跟著他秀才出身的胞叔嚴厚甫讀書,1865年,嚴復才9歲,嚴厚甫就已經(jīng)無書可教,因此嚴復的父親嚴振先不得不把嚴復送到“宗彝書館”里去發(fā)蒙。“宗彝書館”的教師黃少巖在當時是頗負盛名的,但教書的環(huán)境卻非常差,特別是教室設在一個戲班的樓上。上半夜戲班經(jīng)常要彩排,免不了鑼鼓喧天,嚴復只得用兩只小手緊緊地掩著耳朵讀書。黃老師見他艱辛,便勸他說:上半夜先睡覺;下半夜等戲班彩排結束后再起來讀書。以后嚴復果然都在下半夜起床做功課,一直到天亮。但不幸的是第三年黃少巖就逝世了,第四年嚴振先也病逝。嚴復先失恩師,后失嚴父,不但少年失怙,而且經(jīng)濟受到嚴重的威脅,所以不得不報考“公費”的馬尾船政學堂。因為他的古文基礎非常好,便考了第一名,以后他學習的成績也屢列優(yōu)等,不論是月考還是大考,都得了許多獎學金,寄回家里去幫貼母親維持生計。也因此十分得到欽差船政大臣沈葆楨的賞識。清光緒三年(1877年),嚴復奉旨赴英國留學,在格林尼次海軍大學期間,他也是“考課屢優(yōu)等”,同時他花更多的時間到倫敦圖書館閱讀大量的資產(chǎn)階級哲學著作,還深入社會考察調查,到法院旁聽審判,等等,了解和比較英國的社會制度,其學問無人相匹。中國駐英公使郭嵩濤是一個十分有學問,也十分自恃的人,但獨欽佩嚴復的造詣。他對朋友說,只有像嚴復這樣的人,才最有資格出使英國。他自己是很慚愧的。以后嚴復回國,郭嵩濤特別寫信給清政府,力薦嚴復的學問,請予重用。
翻譯《天演論》救中國
嚴復睡在中國歷史的搖籃上,醞釀著愛國之夢。他從西方盜來《天演論》的火種,燃燒著整整的一個中國,使中國人民在火光中覺醒,也在火光中得到新生。從嚴復留學英國開始,他就十分注意研究英國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制度,來拯救已經(jīng)像一灘死水般的中國。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嚴復覺得中國再不振興,就要像一只老牛一般,被人牽著鼻子走,以至亡種亡國。作為炎黃子孫的嚴復,時不我待,以警醒國人為己任,掣起如椽大筆,用中國古文翻譯了英國赫胥黎的哲學巨著《進化與倫理》一書,按書中的內容取名為《天演論》,其主要的內容是有關演化中宇宙過程的自然力量與倫理過程中人的力量相互激揚、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根本問題。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明“天道變化,不立故?!?,“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物各爭存,宜者自立”,“保群進化,與天爭勝”等論點。這些嶄新的觀點和語言,開拓了中國思想界的眼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不得不承認嚴復“為中國西學第一人”。胡適說:“(《天演論》)是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和血?!敝袊乃枷虢鐬橹计鹨粓鲂苄艽蠡穑袊膼蹏邽橹甲唏Y命。于是維新變法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所以說、嚴復作為資產(chǎn)階級的啟蒙思想家,以他翻譯的《天演論》,第一個把西方的進化論思想介紹到中國來,震醒了中華民族,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維新改革運動,挽救了中國和中國人民。
嚴復本身也身體力行地參加具體的維新活動。他除了發(fā)表大量鼓吹維新的文章外,還上書光緒皇帝,提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方案,并得到光緒皇帝的召見。維新沒有成功,但嚴復《天演論》的火種已成燎原之勢,促進中國的革命和進步。
一生教訓是己輕群重
維新變法失敗后,嚴復沒有氣餒。他在上海組織“名學會”,參加“自立國會”,演說《政治演義》,還同孫中山討論過中國革命的前途問題。民國元年(1912年),楊度私自把嚴復列名“籌安會”,嚴復懾于袁世凱的淫威,沒有在報紙上申明更正,但當袁世凱再一次特派公府內官員夏壽田,拿著四萬元的支票,要嚴復撰文稱頌帝制的時候,嚴復拒金罷文,表現(xiàn)他“終洪憲之世,獨未嘗有只字稱揚帝制”的磊落胸懷。
1921年嚴復在福州郎官巷病逝,彌留之際立遺囑說:中國必不滅,舊法可損益,而不可叛;新知無盡,真理無窮,人生一世,宜勵業(yè)益知;兩害相權,己輕群重。這是嚴復一生思想的總結。
(林國清)
(來源:《可愛的福州叢書之三 福州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