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長樂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陳良彪

日期:2023-10-27 17:43 來源:方志委
| | | |

  作者:龔小雪

  在長樂金峰鎮(zhèn)首臺村陳垱自然村內,曾經有一座古老的書院,名為太常書院。它坐落于村內的太常山麓,是長樂書院中辦得最久的一所鄉(xiāng)間私塾,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

  太常書院原為太常陳氏宗祠,由里人陳元賢在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建造。陳元賢認為此地風水極佳,于是在此建成一棟四扇三間的木排房,是為祖廳。到了南宋,陳元賢六世孫,長樂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陳良彪將其擴建,并改為書院。 

  陳良彪,字綽然,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己未科武進士第一名。登武狀元榜后,初授保義郎,合門舍人。嘉定二年(1209年)任右班殿值,嘉定四年(1211年),出任邕州(今廣西境內)知州兼禁軍統(tǒng)兵官。寶慶三年(1227年),以郊祀恩典授武德郎,后升承信郎。紹定元年(1228年)遷武經大夫,端平元年(1234年)晉武略大夫。

  陳良彪父親陳德和生四子,良彪為長子;二子陳良驥,官至朝請大夫;三子陳良貴,鄉(xiāng)貢進士;四子陳良顯,官至將士郎。一家均在朝為官,鄉(xiāng)人稱其為“書香門第,文武之家”。

  陳良彪自幼聰明,膽識過人。宋紹熙初年,他寄讀于離家?guī)桌锫返奈魇瘞r禪寺。西石巖禪寺坐落于太常山半山腰,環(huán)境清幽,可登高望遠,山村美景盡收眼底。這里至今還流傳著一個關于他在西石巖禪寺讀書時的傳說。 

  一個夏夜,陳良彪在西石巖禪寺讀完書后,月下漫步至后山,見深澗間一白鱔魚正翹首望月,較平常所見大許多,良彪遂脫下頭巾,躡步其后,猛撲得之。他將此魚烹而食之,味道鮮美異常,可隨后卻徹夜煩熱,至清晨乃止,頓覺渾身上下舒暢,力氣大增。此后單臂久舉五十斤石鎖也毫不費力。

  慶元五年(1199年),良彪進京赴考時。考場上,只見他手舞大刀,呼呼作響,只見其影不見其人,滿場考官與舉子都看得目瞪口呆。突然,良彪手中的大刀失手滑落,他急中生智,忙用腳后跟接住,并使勁往上踢,考官大聲喝彩,問其此為何招,良彪答曰:魁星踢斗。主考大喜,遂將其定為武狀元。

  中狀元后,陳良彪感念祖恩,更想做一些實事,惠及鄉(xiāng)里,遂聯(lián)合幾位在朝為官的胞弟及族弟等人,協(xié)力將祖廳改制為宗祠,由一進擴建為二進。同時,在這里設書齋,聘請名師,培養(yǎng)本族和鄉(xiāng)鄰子弟,這便是太常書院。

  陳垱村南聯(lián)金峰,東接潭頭,周邊村莊的農家子弟大多到這兒求學。在當時的長樂,太常書院可謂聞名遐邇,人才輩出。據嶺南馬氏族譜記載,潭頭嶺南村的文狀元馬鐸也曾來此求學。

  太常書院從南宋開辦,持續(xù)了七百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太常書院似太常山麓一顆璀璨的明珠,指引著遠近村莊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來此接受知識的洗禮,開啟人生智慧。

  時光荏苒,太常書院消失在了歷史長河里。如今,在故址上修建起了太常陳氏宗祠。駐足于此,曾經瑯瑯書聲依稀縈繞耳畔,那慕名而來求學的熱鬧場景,似在眼前……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