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送粥報孝
農(nóng)歷正月廿九,乃榕城特有的“拗九節(jié)”,又稱為“孝順節(jié)”、“送窮節(jié)”。當(dāng)天清晨,家家戶戶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桂圓、荸薺、紅豆、芝麻等配料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xiāng)鄰戚友。屆時,已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因而,又叫“孝九粥”。這個習(xí)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來自“目連救母”的傳說。相傳,古時有個目連,其母兇悍,得罪鄉(xiāng)鄰,死后被關(guān)在地獄挨餓。目連每天給母親送飯,都被小鬼吃掉,唯有一天他送了一碗顏色黝黑的稀飯。小鬼怕臟不吃,其母才能得食。因為這天正是正月廿九日,閩俗廿九稱為后九,所以這粥便叫“后九粥”;又叫“拗九粥”或“孝九粥”。但是,福州人歲數(shù)逢“九”,認為是厄難的歲月,凡父母長輩年紀逢九或逢暗九,做晚輩的,特別是出嫁的女兒,正月二十九日這一天須向父母及長輩“送九”,除送拗九粥外,還加豬蹄、太平面等,為他們除災(zāi)去難,以表孝順之心,因而,這一天又稱孝順節(jié)。清葉夢君《孝粥》詩云:“懷桔蒸梨意不同,一盂棗粟雜雙方,年年報哺同烏鳥,此意榕城有古風(fēng)?!绷硪徽f來自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的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shù),必須設(shè)法送窮。于是利用拗九節(jié)這天,打掃室內(nèi)塵穢.送窮迎富,沐浴洗垢,“垢”與“九”諧音,吃拗九粥,可保平安。所以又叫“送窮節(jié)”。清林祖燾在《閩中歲時雜詠》寫道:“相傳拗九飴芳辰,各煮粥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span>
(本文摘自:《閩海夜譚選萃》)
(《福州掌故》“歲時節(jié)俗”l91頁,l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