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源于拜星活動的"乞巧節(jié)"
中國農(nóng)歷的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的乞巧節(jié),又稱女兒節(jié)、情人節(jié)、雙星節(jié)。
時到農(nóng)歷七月,氣候大熱,艷陽似火,對于農(nóng)耕為主的中國百姓來說,此時雖農(nóng)事繁忙,但收獲在望,為了這心頭的喜悅,要找個理由來樂一樂,于是從漢代起,就有了乞巧節(jié)。夏天的活動大多放在夜晚進行。
乞巧風俗形成的重要歷史原因之一,是對牛郎星(天鷹座)和織女星(天琴座)崇拜祭祀的拜星活動,也包含婦女們希望對智與巧的乞求,對自己未來命運的預卜。
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日子。上古的時候,天空碧蘭如洗,一點云彩也沒有。天帝覺得太單調(diào)了,就吩咐他的7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件衣服。7個女兒織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還是很單調(diào)。 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的人,她在花園里發(fā)現(xiàn)一種開著7種顏色的花,于是就采了許多這種花,把漂亮的顏色染到紗支上去,經(jīng)過她的努力,終于紡出了五彩繽紛的彩紗。姐妹們都很高興,夸她手巧。大家決定,平時讓“天”穿白衣服;下雨時穿灰色衣服;早晨和傍晚穿彩色衣服。天帝知道后,非常高興,便將最小的女兒封為“織女”。
織女每天織布織累了,總要看看下面人間的景色。有個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發(fā)現(xiàn)這個小伙子總是孤單地一個人耕作,休息時,也只和身邊的老牛說話,織女不由得有點憐憫他。這個小伙子就是牛郎。有一天,老牛告訴牛郎:“明天是七月初七,天帝的 7個女兒,要下凡到人間洗澡。你把織女的衣服藏起來,她就可以做你的妻子?!甭犃死吓5脑?,牛郎心動了,決定試一試。
七月初七這一天,牛郎藏在河邊的蘆葦叢里等候,沒多久,只見天空飄起7朵彩云,每朵彩云托著一個仙女。只見仙女來到河邊紛紛脫下衣裳,跳進清清的河水中。牛郎一躍而起,抱起織女的衣服就往回跑,因為跑得太急,“嘩啦啦”的蘆葦聲驚動了7仙女,7仙女紛紛上岸,其中6位仙女披起各自的衣服,飛上天空,唯有最小的織女沒有衣服而驚慌失措地站在河邊。牛郎結(jié)結(jié)巴巴地對織女說,只要答應嫁給他,就把衣服奉還??椗豢词亲约簮勰降男』镒樱秃唿c點頭。當晚,牛郎與織女在老牛的主持下成親。兩年間,織女生了一對兒女。夫妻倆一個種田,一個織布,生活十分美滿。
轉(zhuǎn)眼7年過去,天上過一日等于人間過一年。每過7日,天帝就要召見7個女兒一次,他發(fā)現(xiàn)織女沒有回天宮,并與凡人結(jié)婚十分生氣,在7月7日這一天,天帝派天將把織女抓回問罪。牛郎悲痛萬分,用籮筐挑了兩個兒女,去追趕織女,老牛取下一只角變成飛船,載著牛郎和他的孩子向天空飛去。孩子拼命地喊:“媽媽,媽媽?!笨椗牭脚@珊秃⒆拥慕新?,拼命掙脫了天將,要去和牛郎、孩子們相會,此時,天帝突然從天空伸出一只巨手,當空一劈,一條波濤洶涌的銀河頓時橫在牛郎織女中間。就在這時,天空飛來大群大群的喜鵲,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天帝沒有辦法,只好允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的晚上,讓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起源于《詩經(jīng)》,補充于《洛神賦》,完善于《搜神記》,據(jù)我國古代四大神話《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之首。每年的乞巧節(jié),就是人們對牛郎織女一家,一年一度相聚的慶賀,女人們更是對織女在地球上時教給她們紡織技巧而感恩不盡,杯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后來,乞巧節(jié)便世代流傳下來,每年的這天都會焚香列拜。
七夕稱雙星節(jié)、情人節(jié),這個傳說雖在《詩經(jīng)》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并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來看,七夕作為節(jié)日當始于漢代,節(jié)俗是曬經(jīng)書及衣裳,向雙星乞愿和穿針乞巧。《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愿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nèi)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jié)、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布詔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jié)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qū),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痹谶@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jié)日--春節(jié),說明乞巧節(jié)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
在七月七日這天,女孩子們要向織女“乞巧”,他們拿來彩線和7根針,如果能很順利的穿過,就是巧手姑娘。據(jù)說,孩子們當日夜晚在葡萄架下還能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呢。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的一項有些神秘色彩的習俗活動。每逢七月初七夜,大人們都在仰望天河的時候,她們卻秘密串連。各自背著家里的父母,帶著野炊的工具和食物(多為雞蛋、花生米、蔬菜、甜瓜、大棗等)來到場院邊、草垛后等隱蔽地方。各做一道拿手好菜,虔誠地向織女姐姐敬獻。讓織女姐姐賜給她們一雙巧手。祭掃一番以后,便湊在一起品嘗供物。品嘗時還邊拍手祈求邊唱歌:
"我請姐姐吃甜瓜.姐姐教給我紡棉花;我請姐姐吃大棗,姐姐教我做花扶……"評評點點,說說笑笑,饒有情趣。舊時,女孩子日不許出門,特別是夜間。只有這一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許女兒結(jié)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們最愜意的一天。
浙江自古種桑養(yǎng)蠶,繅絲織棉,是女都要當戶織,家家都有機杼聲。帝皇們要穿江浙的綾羅綢緞才顯華貴,隋煬帝把運河從北京挖到了杭州,宋高宗把皇宮建到了浙江,使浙江的絲織業(yè)更得發(fā)展,也使江浙婦女的經(jīng)濟地位比其它地區(qū)要高,于是乎浙江的乞巧節(jié)就玩得更起勁。
當日夜晚,家家在露天擺桌,放上蓮蓬、藕、紅菱角一類的時鮮瓜果,獻鮮花一束,還有必不可少的糕點巧果。巧果是種甜味的油炸食品,形狀可以各種各樣,但是必須小巧養(yǎng)眼,嚼起來松脆香口,以向織女匯報家女的靈巧。燃燭點香后,女兒們邊禮拜,邊念念有詞: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然后對著月光穿針,用五彩絲線穿七枚針,祈求織女收下這個眼明手巧的女弟子,賜于精嶄的女紅技巧。
浙江的七月初七還有丟巧針的游戲。在初六晚上,把雨水井水各半的一碗水放在露天里,讓其沫晚風浸晨露,初七白天在太陽下曬,集這天地日月之精華,水面上會生一層薄膜。在陽光下,將一枚繡花針輕浮在薄膜之上,因光照的角度不一,碗底的針影會各式不同,如云如花如剪等順眼的,就是巧者;針影如蛇如槌等不順眼的,是拙者;影若似書,則孩兒讀書成才;影若似帽,則女兒能嫁個官場中人……
浙南有的地區(qū)在七月初六晚上,還要把端午時系在小孩脖子上,手腕上的五彩健繩解下來,拋到屋頂上,讓喜鵲銜著,去為牛郎織女搭橋用。有的人會在健繩上系上巧果,讓喜鵲們搭橋餓了時可以填填肚子。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nóng)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jié),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著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各種瓜果和化妝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后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線,借著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線,誰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漂針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陽底下曬一中午,然后將針或谷物的芽放進碗里,讓它飄浮水面,看水底的針影,成各種花紋者為得巧,如針影粗直、細微則是拙的征兆。曲阜地方于七夕做巧果與巧燈。巧果與巧燈都有各種各樣造型,巧燈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藥、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赘亚晒颓蔁糇鳛楣?jié)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后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果與巧燈,各庭院和花山頂上,擺以巧果為主的點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織女會面。膠東地區(qū)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后扎一佛龕,或在土臺上搭一小棚,內(nèi)供織女圖。入夜后,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臺轉(zhuǎn)一圈,請七姐姐位歸佛龕,然后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繡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青島地區(qū)有"磕巧果"、"看天河"、"乞巧"等趣俗。巧果也叫"巧餑餑",是用模具磕出的觀賞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幾何圖形,上有各種精美的吉祥圖案。常見的有蓮蓬、桃、虎、獅、貓、猴、雞、豬、蟬等。在鍋里烙熟后,用紅線加秸草支撐串起,下綴彩穗。十幾個巧果為一串,掛壁間或兒童脖子上,作為裝飾或零食,據(jù)說吃了巧果,孩子心靈手巧。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jié)網(wǎng)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jié)網(wǎng)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活動,帶有競賽性質(zhì),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舊時長島縣的拉巧,其實就是斗巧。節(jié)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棚,巧棚中有獅子、斗雞、鳳凰、鯉魚跳龍門、戲出子、轉(zhuǎn)燈、餑餑、金鐘等。節(jié)日期間,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飯后,姑娘們聚在一起,明燈蠟燭,唱喜歌拉巧。觀眾絡繹不絕,有的帶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xù)四天左右。無棣、長島等地有做巧芽、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fā)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榮成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看巧云。無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據(jù)說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寧陽等地習慣于七夕之日曬衣物。日照婦女在這一天都要洗頭,據(jù)說這天洗頭頭發(fā)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臨沂一般都在這天洗涮油罐子,據(jù)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涮,用水輕輕一沖就潔凈了。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jié)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碓矗褐袊W(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