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榕記
作者:貞堯仔
啾啾——啾啾、嘁嘁——咕,嘁嘁——咕、唧唧唧——唧唧……
每天,在半醒之中,就聽到百鳥和鳴,似乎在催早起,偶爾賴床,鳥兒會飛到窗前,用翅膀扇窗門“噗噗噗”,或用喙啄“叨叨叨”。起身卷簾而望,群鳥在榕樹上嬉鬧,有喜鵲等知名的,還有不知名的,如山的樹冠是其舞臺,或跳躍,或穿梭,或追逐,或對唱,或齊鳴,或比翼展翅,觀其樂,得其趣。滿目物爽,滿心歡喜。沐得晨曦,看著百鳥雀躍圖,望著榕姿蒼勁清秀,開啟了新的一天。
屋外何以聚鳥,且讓其歡悅,只因大榕樹。我家與榕樹結緣,房前有數棵榕樹,剛住進,不及自家陽臺,數年后,達六七層高,樹冠似青山,成了生動的青綠鳥趣大屏風。
有福之州,城有榕,家有榕,榕生福。福州,別稱榕城。據說在唐天復年間,工詩福唐(今福清)人翁承瓚受詔回故鄉(xiāng),冊封閩王王審知,臨別作詩題書有“榕城”。據傳,宋慶歷年間蔡襄知福州,下令廣植榕,“榕蔭”城鄉(xiāng)。宋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為抗旱澇率眾“編戶植榕”,福州呈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南天照天君宮,至今香火旺盛,據說與榕樹崇拜有關。有一傳說,古時福州南門兜茶亭附近,河塘交錯,靠一石鋪小路通城,沉浮崎嶇,夜間常有人行路跌倒溺亡。后榕樹顯神燈,路有光輝,此后夜行不再有人落水遇難。百姓感其德,建宮崇為天君祭拜,祈禱照人以光明。至今,福州市民常在榕樹上掛燈籠,為樹添彩,為城增色,同時祈禱自家丁(福州話諧音“燈”)多人旺。
樹佑人,人敬樹。因此,福州古榕甚多。比如,森林公園的榕樹王,冠幅1300多平方米,樹下可納千人,據說系張伯玉所植。羅星塔公園的中國塔榕,系左宗棠辦船政時所栽,相傳林紓常坐樹下思妻,悲而黯然淚下,因而寄情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肅威路裴仙宮內小葉榕王“榕城第一古榕樹”,據說日軍侵襲福州,空投炮彈,被濃密枝葉半空攔截緩沖,未爆,保周邊民眾安然無恙,人稱“鎮(zhèn)城之寶”。還有省政府門前環(huán)島內的華林寺古榕、于山戚公祠旁的壽巖榕、楊橋路高峰橋的人字榕、雙拋橋的合抱榕、倉山林浦泰山廟的泰山榕、高宅村香積寺左側的甲天下榕、三寶寺后的望龍臺古榕、朱紫坊的龍墻榕,福清東山村“古榕聽濤”、普禮村“古榕清風”,閩侯白沙連坑村省級文保遠濟橋之上的千年紅榕、新坡村縣級文保永奮厝后的古紅榕……古榕常青,新榕繁盛。福州城里街有榕,坊有榕,巷有榕,條條道路排排榕樹,綠樹成蔭,盡顯生機。
常在榕樹下穿行,目睹其不爭春,不為俏,只為青綠秀江山,讓人身心為之清新。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寒冷熱曬,枝枝葉葉都蓬勃青翠,極少黃葉上枝頭,殘枝敗葉不掛冠,從不因風霜而減精神。榕樹多有須,或短或長,短則一叢叢,似張飛的胡子,又如鋼刷,軟與硬并存一體。長則如垂簾,風來順勢飄,柔美游蕩,風去如銅線,看似呆呆無所事事,其實逐條逐縷均聚重力,扎向大地。一旦著陸,咬定青山不放,深穿猛鉆,日漸壯大,由須而根而成支柱,頂起枝葉,撐起一片天。根柱林立,枝干交錯,樹冠遮天蔽日。榕樹根須極富活力,逢石能攀附,像章魚的爪緊緊吸著。遇墻可穿越,無孔不入。落地就鉆扎,如鱔魚入泥,交錯如織,使土崩地裂。根如盤,干如柱,須成林,冠如蓋。盤深大,蓋圓廣而挺。遇狂風驟雨,榕樹隨之搖曳,穩(wěn)穩(wěn)當當,似將軍坐鎮(zhèn)從容自若,至多損些枝葉。根強,樹之幸也。
福州城,無處不榕樹。樹在城里,城在樹中。樹繁茂,城旺盛。榕樹總是隨遇而生。房前、屋后,河旁、路邊,巖石間、陡壁上,田中、山野,無處不見其身影。并排生、連著活、倚著長,樹攀樹、樹生樹、樹中有、相生相長,如父子、夫妻、師徒,親親密密,纏纏綿綿,盤根錯節(jié),比肩競高。滿城青綠,活力四射。
人植樹,樹植人。滿天華蓋,還憂天乎!早晨練,聞著青綠香;午納涼,透過枝葉縫隙看太陽,觀天象;晚漫步,樹供以氧,人給以氣,兩相依,兩相宜。榕樹下,或對弈或圍觀,或高歌或慢舞,或牽手或相擁,或演戲或看劇,都成劇中人,無關劇外事,忘了人間嘈雜,何不快哉?天塌,大樹頂;樹大,人得樂。榕樹下,何不是城里“桃花源”?吾有心,心在吾,心有景,景生景,目及即景,觀天地、山川、樓宇、草木、蟲魚、鳥獸,往往自樂,沉浸于山水之中,做個現實的“陶淵明”。大隱者,緣于此也。何不趁美好春光,自帶景,造風景,多栽種,細培根,勤護樹,榕蔭天下,讓心靈有更多的安放之所!
林林木木,花花草草,榕樹最讓我醉。醉于其穿越古今,枝葉的四季青翠,煥發(fā)青春氣息;根須的古雅風骨,能接地承天。醉于榕樹下,只關當下精神,不知塵世春秋,不論名利尊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逍遙游。
榕城榕樹繁茂,大樹眾多,居其間,大幸也!
幸之至,以福榕記之,祈盼福蔭天下。
《福建日報》(2022年3月25日 第11版:武夷山下)